赏析 注释 译文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 盐州过饮马泉

李益 李益〔唐代〕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杨柳拂水,丰草映目,风光绮丽,春意盎然,这里曾经是胡人饮马的地方。
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声。想必是哪里发生军事行动,不知又是哪些壮士正在英勇卫国。
冰雪严寒,关山险阻,道路坎坷,那是过去的惨景。如今气候解冻,春水分流。
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见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惊呢!

注释
饮马泉:指?鹈泉。诗原注:“?鹈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
著水:拂水,形容垂杨丝长,可以拂到水面。
笳:即胡笳,古代军中号角。
分流:春天泉流解冻,绿水分流。汉使:诗人自指。
莫遣:莫使。行人:旅途中的人。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5-316

赏析

  此诗为七言律诗,题目中五原是古称,即唐丰州九原,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这首诗是李益的代表作。

  诗的头两句先写收复后的饮马泉的明媚春色。春天里的饮马泉,杨柳轻拂,绿草无边,呈现出一片静谧、迷人的景色。然而曾几何时,这片肥沃的土地,曾沦陷于胡人的铁蹄之下,任其践踏,根本没有这种冬去春来,劫后复苏的情景。“旧是”二字,含蓄婉转,既包含对今日收复的喜悦,也透露出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

  三、四句写夜宿五原的见闻。五原之夜,明月皎皎,笳鸣声声,这一静一动,更有力地烘托出塞外之地空旷、辽阔的意境。笳鸣,是古时的军号声,其悲壮苍凉的音调,最能拨动久于旅生活的爱国诗人的心弦,使他们心中刹时涌现出驰骋疆场的豪情,所以下句“何人倚剑白云天”的联想就显得极为脱落自然。

  “何人”是不定指的反问,既是边塞鸣笳之地,将士们冲锋陷阵、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理想中所希冀的能多有一些倚剑天外的英雄来保卫边疆的恳切愿望。这种感情是复杂的,既含有喜悦的赞叹,又蕴藏着担忧的感伤。它透露出五原这一带虽然眼下已被收复,但形势尚很紧张,边防能否巩固尚令人担心。

  五、六句写饮马泉由冬到春的变化,暗喻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今昔不同。“从来”是指过去,说明作者随同节度使来到饮马泉已不是走了一天两天,而是在漫长的道路上几乎走过了一冬天。那时关塞道路,冰冻一片,坎坷难行;而今的饮马泉已是春天,寒冰解冻,绿水分流。严冬与阳春之景,艰难与欢畅之情,恰形成鲜明的对照。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有收束全篇的作用。五原饮马泉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诗人从饮马泉眼前的景色,回想到饮马泉的历经变迁,从饮马泉的历经变迁联想到自己多年从军的坎坷生涯。国势的衰颓,战乱的频繁,个人的失意,使忧国思乡的诗人在军旅中度过了大半生,消耗了美好的青春,而今面容憔悴,年华消逝。“恐惊”二字,写出了诗人怕回首往事功业未成的沉痛心情。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局势、边防的安危紧密结合,似水到渠成般地把全诗的思想感情收结起来。

  摄取典型形象,运用多种手法,寄情于景,是此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全诗八句,几乎一句一个景象,象电影镜头一样连续放映出八个画面:春光明媚的大草原;碧波荡漾的饮马泉;笳声悲壮的空旷月夜;倚剑天外的守边将士;冰雪封冻的关塞之路;汉使面前的流水淙淙;以及怕临泉照影的憔悴老人和回忆中的当年之英武青年。这些画面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画面中有景色,有人物;有眼前的,也有过去的;有近处的,也有远处的;有看到的,也有听到和想到的。

  这一系列的画面,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最终都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融汇在诗人对边塞形势的感慨中,从而生动和谐地组成了一幅“过五原”的大画卷。面对这幅色彩绚丽,含蓄深沉的画卷,不由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回味。

  同激昂高扬的盛唐边塞诗相比,李益这首诗忧伤重于欢欣,失望多于希望,情调大相径庭。这是不同时代使然。同时,正由于诗人具有爱国热忱,因而明知前途难测,希望微茫,却仍然要给人以欢欣和希望,这是诗人思想感情使然。这就使这首诗独具一种风格,欢而不乐,伤而不哀,明快而婉转,悠扬而低回,把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表现得和谐动人,含蓄不尽。明人胡震亨概括李益边塞诗的基本情调是“悲壮婉转”,能“令人凄断”,这首诗正可作为代表。

参考资料:

1、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2-703

创作背景

  五原这片水草丰盛的地方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之地,且离诗人的家乡陇西较近。所以诗人经过长途跋涉,重到这块被收复的失地后,国难、乡愁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等感慨思虑都一齐涌向心头。在一种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的支配下,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2-703
李益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普天乐·柳丝柔

滕宾滕宾 〔元代〕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赏析

【越调】天净沙 离愁

李致远李致远 〔元代〕

敲风修竹珊珊,润花小雨斑斑,有恨心情懒懒。一声长叹,临鸾不画眉山。 春闺情
  画楼徙倚阑干,粉云吹做修鬟,璧月低悬玉弯。落花□慢,罗衣特地春寒。 初夏即事
  晓来烟断香篝,春归绿遍芳洲,影乱风梳弱柳。迟迟清画,竹深时唤勾。
赏析 注释 译文

黑漆弩·游金山寺

王恽王恽 〔元代〕

邻曲子严伯昌,尝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谓余曰:“词虽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烟雨’目之何如?”予曰:“昔东坡作《念奴》曲,后人爱之,易其名为《酹江月》,其谁曰不然?”仲先因请余效颦。遂追赋《游金山寺》一阕,倚其声而歌之。昔汉儒家畜声伎,唐人例有音学。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渠辈年少气锐,渊源正学,不致费日力于此也。其词曰:

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赏析

【越调】天净沙_马谦斋园亭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马谦斋园亭

簪缨席上团栾,杖藜松下盘桓,喷玉西风脆管。雪芳亭畔,秋香一树金丸。

雪中酬王一山

瑶园树老琼枝,玉奴酒捧金卮,十二阑干倚徙。探梅人至,灞桥诗等多时。

春情

一言半语恩情,三番两次丁宁,万劫千生誓盟。柳衰花病,春风何处莺莺?

明月楼上有赠

意中千里婵娟,楼头几度团圆?灯下些儿空便。柳惊花颤,何时长在樽前?

由德清道院来杭

丹炉好养朱砂,洞门长掩青霞,又上西湖去马。放心不下,姚源亭梅花。

寒夜书事

月移影落冰池,烟消香护帘衣,枕上佳人未知,雪篝重被,小梅招得春归。

桃源洞

苍云朵朵奇峰,翠蓬隐隐仙宫,醉眼帘花儿重?小桃溪洞,刘郎不信秋风。

春晚

翠帘不卷钩闲,华堂长见门关,血指频将泪弹。玉人愁惯,杏花楼上春残。

秋感

翠萍波底游鱼,碧梧井上啼乌,独立西风院宇。相思何处?芭蕉一卷愁书。

赏析

满江红·小院深深

岳珂岳珂 〔宋代〕

小院深深,悄镇日、阴晴无据。春未足,闺愁难寄,琴心谁与?曲径穿花寻蛱蝶,虚阑傍日教鹦鹉。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
云外月,风前絮。情与恨,长如许。想绮窗今夜,为谁凝伫?洛浦梦回留佩客,秦楼声断吹箫侣。正黄昏时候杏花寒,廉纤雨。
赏析

水调歌头冬至,同行台王子勉中丞,韩君美

白朴白朴 〔元代〕

云黯雾树,秋潦净寒潭。徘徊子隐台下,不见旧书龛。鹿苑空余萧寺,蟒穴谁传郗氏,聊此问瞿昙。千古得欺罔,一笑莫穷探。俯秦淮,山倒影,浴层岚。六朝城郭如故,江北到江南。三十六陂春水,二十四桥明月,好景入清谈。未醉更呼酒,欲去且停骖。
赏析 注释 译文

潇湘神·湘水流

刘禹锡刘禹锡 〔唐代〕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赏析 注释 译文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赏析 注释 译文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赏析 注释 译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苏轼 〔宋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 2023 全齐百科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