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注释
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彘(zhì):猪。
适:往、回去。
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戏:开玩笑。
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待:依赖。
子:这里是第二人称尊称“您”的意思。`
而:则,就。
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之:到
烹(pēng): 烹饪,煮。
是:这
反:同“返”,返回
顾反:等到回来。
特:只、仅、独、不过。
女:同“汝”,你的意思
杀:宰
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市,集市.
欲:想要
止:阻止
遂:于是,就▲
一、通假字
汝:汝通你;子“汝还”。
反:反通返,返回;子“古反为汝杀彘”。
二、古今异义
适:
今常用义:适合。文中古义:往,到;子“妻适市来”。
特:
今常用义:特别,特殊。文中古义:只是;子“特与婴儿戏耳”。
学者:
今常用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酒的人。文中古义:学习的人;子“待父母而学者也”。
成教:
今常用义:“成人教育”的简称。文中古义:完成教导,教好;子“非所以成教也”。
三、一词多义
还:
(1)huán,动词,回去;子“汝还,古反为汝杀彘”。“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huán,动词,交还;子“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xuán动词,通“旋”,回转,掉转;子“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古:
(1)动词,回来;子“古反为汝杀彘”。
(2)动词,回头看;子“古野有麦场”。(《狼》)
(3)动词,拜访;子“三古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止:
(1)动词,制止,阻止;子“妻止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2)副词,同“只“,只有;子“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欺:
(1)动词,欺骗;子“今子欺之”。
(2)动词,欺负;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子:
(1)名词,儿子,女儿,泛指孩子;子“子而不信其母”。“生以乡人子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2)代词,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用作表敬意的对称词。“今子欺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教:
(1)动词,教育;子“是教子欺也”。
(2)动词,四,让 ;子“但四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信:
(1)动词,相信;子“子而不信其母”。“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形容词,诚实;子“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成:
(1)动词,实现,完成;子“非所以成教也”。
(2)动词,成为,形成;子“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狼》)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待父母而学者也”中的判断主语“婴儿”省略,“待父母而学者”是判断耳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婴儿)是向父母学习的啊”。
(2)“是教子欺也”中的“是”是判断主语,“教子欺”是判断耳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这是教导他欺骗别人啊”。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古反为汝杀彘”之前省略主语“我”,代曾子的妻子,即“(我)古反为汝杀彘”;该分句可译为“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
②“特与婴儿戏耳”之前省略主语“我”,代曾子的妻子,即“(我)特与婴儿戏耳”;该分句可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2)省略宾语
①“婴儿非与戏也”之中,介词“与”之后省略宾语“之”,代“婴儿”,即“婴儿非与(之)戏也”;该分句可译为“孩子不能欺骗啊”。
②“是教子欺也”之中,动词“欺”后面省略宾语“之”,代别人,即“是教子欺(之)也”;该分句可译为“这是教导他欺骗别人啊”。
(3)省略介词
“妻适市来”之中,耳语动词“适”后面省略介词“于”,表示“适”的处所,即“妻适(于)市来”;该分句可译为“妻子从集市回来”。▲
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淮南小寿山谨使东峰金衣双鹤,衔飞云锦书於维扬孟公足下曰:“仆包大块之气,生洪荒之间,连翼轸之分野,控荆衡之远势。盘薄万古,邈然星河,凭天霓以结峰,倚斗极而横嶂。颇能攒吸霞雨,隐居灵仙,产隋侯之明珠,蓄卞氏之光宝,罄宇宙之美,殚造化之奇。方与昆仑抗行,阆风接境,何人间巫、庐、台、霍之足陈耶?
昨於山人李白处,见吾子移白,责仆以多奇,叱仆以特秀,而盛谈三山五岳之美,谓仆小山无名无德而称焉。观乎斯言,何太谬之甚也?吾子岂不闻乎?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假令登封禋祀,曷足以大道讥耶?然皆损人费物,庖杀致祭,暴殄草木,镌刻金石,使载图典,亦未足为贵乎?且达人庄生,常有馀论,以为斥鷃不羡於鹏鸟,秋毫可并於太山。由斯而谈,何小大之殊也?
又怪於诸山藏国宝,隐国贤,使吾君榜道烧山,披访不获,非通谈也。夫皇王登极,瑞物昭至,蒲萄翡翠以纳贡,河图洛书以应符。设天纲而掩贤,穷月竁以率职。天不秘宝,地不藏珍,风威百蛮,春养万物。王道无外,何英贤珍玉而能伏匿於岩穴耶?所谓榜道烧山,此则王者之德未广矣。昔太公大贤,傅说明德,栖渭川之水,藏虞虢之岩,卒能形诸兆朕,感乎梦想。此则天道闇合,岂劳乎搜访哉?果投竿诣麾,舍筑作相,佐周文,赞武丁,总而论之,山亦何罪?乃知岩穴为养贤之域,林泉非秘宝之区,则仆之诸山,亦何负於国家矣?
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已,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乃蚪蟠龟息,遁乎此山。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漱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既而童颜益春,真气愈茂,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俄而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琴,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後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即仆林下之所隐容,岂不大哉?必能资其聪明,辅其正气,借之以物色,发之以文章,虽烟花中贫,没齿无恨。其有山精木魅,雄虺猛兽,以驱之四荒,磔裂原野,使影迹绝灭,不干户庭。亦遣清风扫门,明月侍坐。此乃养贤之心,实亦勤矣。
孟子孟子,无见深责耶!明年青春,求我於此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