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劳歌楚艳,请为罢吴趋。上客但安坐,听我奏齐讴。
鹰扬表东土,赐履维青州。沃壤既如膏,丝枲韧且柔。
鱼盐无俭岁,海王自春秋。百二敌彊秦,八九吞徒州。
美哉一匡力,天下咸宗周。朝服西济河,鞭箠使诸侯。
至今临淄途,诵义慕前修。枹鼓立军门,意气纵横浮。
举袂成帏幕,攘臂赴仇雠。先君务养士,奕世恢鸿猷。
晏婴以当路,结交鲁孔丘。其人聘列国,终日无停辀。
及闻箾韶音,若与唐虞游。三月忘寝食,栖栖此淹留。
季札本荆蛮,华夏多夷犹。泱泱叹大风,观采不能休。
五伯桓称首,四豪文其尤。拥彗为宾师,铁笼存主忧。
阔达有遗俗,功利非所谋。驰骋一何雄,冠剑常相求。
蠋辞万家邑,连谢千金酬。即论二布衣,岂复商贾流。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