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出师表

诸葛亮 诸葛亮〔两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先帝开创统一中原的大业还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个国家,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奉保卫(陛下)的官员在宫廷内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至于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内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和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益处。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谐,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之中闻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使我感动奋激,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整天担忧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眼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注释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出:出征。
师:军队。
先帝:这里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原的大业。
而:表转折。
赏:受赏。
刑:受罚。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
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
此:这。
诚:确实,实在。
之:结构助词,的。
秋:时候。
然:但是
侍:侍奉。
卫:守卫
懈:懈怠,放松。
于:在。
忠:忠诚。
内:朝廷上。
外:朝廷外,指战场上。
士:将士。
忘身:奋不顾身。
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
欲:想要。
报:报答。
之:代词。
于:向,对。
诚:实在,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圣:圣明
以:来。
光:发扬光大。
遗德:遗留的美德。
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宽。
气:志气。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妄:随便,胡乱,轻率。菲薄:微薄。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
以:因而。
塞;阻塞。
忠:忠诚。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
俱:全,都。
宫中:指皇宫中。
府中:指朝廷中。
体:整体。
陟(zhì):提升,提拔。
罚:惩罚。
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否:善恶。
异同:这里偏重在异。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作奸:为非作歹。
科:科条,法令。
及:和。
为:做。
付:交给。
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论:评定。
刑:罚。
以:来。
昭:彰显,显扬。
平:公平。
明:严明。
理:治。
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
内外异法:宫内和丞相府内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指宫内和朝廷。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法: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
志:志向。
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
简拔:选拔。简:挑选。拔:选拔。
遗(wèi):给予。
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副词,都,全。咨:询问,征求意见。
之:指郭攸之等人。
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弥补,补救。阙,通“缺”, 缺点。
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
广益:很多的益处。
益:好处、益处。
性行:性情品行。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行善良平正。
淑:善。
均:公平,平均。
晓畅:谙熟,精通。
试用:任用。
能:能干,有才能。
是以:因为这,因此。
众:大家。
举:推举。
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营:军营、军队。
行(háng)阵:指部队。
和睦:团结和谐。
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亲近。
信:信任。
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
先汉:西汉。 兴隆:兴盛。
后汉:东汉。 倾颓:衰败。
每:常常。
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叹息:感叹惋惜。
痛恨:感到痛心遗憾。
恨:遗憾,不满意。
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悉:全、都。
贞:坚贞。
良:善良可靠。
死节:能够以死报国。死:为……而死。
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日子。
布衣:平民百姓。
躬:亲自,自身。
耕:耕种。
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
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
苟:苟且。
全:保全。
于:在。
求:谋求。
闻达:闻名显达。
以:因为。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
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委屈。
顾:拜访,探望。
咨:询问。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奋激。
许:答应。
驱驰: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
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大败刘军;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才转危为安。
值:遇到。
倾覆:指兵败。
尔来:那时以来。
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
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故:所以。
寄:托付。
以:把。
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
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夙夜:早晚。
泸:水名,即金沙江。
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兵:武器。
甲:装备。
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
庶:希望。
竭:竭尽。
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
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还:回。
于:到。
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所以:用来……的。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斟酌:考虑,权衡。
损:除去。
益:兴办,增加。
损益:增减,兴革。
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委托,交给。
效,效命的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取得成效。
告:告慰,告祭。
兴:发扬。
德:道德。
言:言论。
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
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
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罪。
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zōu),询问。
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
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深追:深切追念。
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当:在……时候。
临:面对
涕:眼泪。
零:落下。
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辞。▲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选择。

二、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
古义:时候;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

2、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3、引喻失
古义:适宜,恰当;今义:正义,意义。

4、陟罚臧
古义:功过好坏;今义:表示否定。

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6、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现指品质低劣 、下流。

7、自枉屈
古义:辱,有降低身份之意;今义:卑鄙下流。

8、竭驽钝
古义:希望,期望;今义:众多。

9、晓军事
古义:精通,熟练;今义:通。

10、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

1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意指激动感谢。

12、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古义:偏袒和私心;今义:照顾私情。

1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古义:普通的百姓;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14、先帝知臣谨慎
古义:严谨而慎重;今义:小心慎重。

1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1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或不效则治臣之罪。
古义:任务(实现);今义:效果。

17、不宜异同
古义:不同;今义:1不;不一致。2 引申为反对。3 反对意见;异议。

18、当奖率三军
古义:激励;今义:奖励,奖品。

19、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奔走效劳;今义:速度快。

20、后值倾覆
古义:失败;今义:倒塌。

21、臣不胜受恩感激
古义:感慨激动;今义:感谢。

三、一词多义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
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下文“愚以为宫中之事”中的“中”同此)

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
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3、分
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名词。读fèn)

4、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

5、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下文“深追先帝遗诏”中“遗”同)
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下文“有所广益”中“有”同此)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7、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形容词)
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9、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词)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10、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下文“必能使行阵和睦”中“能”同此)
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动词)

11、所
有所广益(……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
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

12、当
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下文“今当远离”中“当”同此)
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

13、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
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名词)

14、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
临表涕零(面对。动词)

15、效
恐托付不效(实现,副词。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责任,名词)

16、言
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下文“若无兴德之言”、“察纳雅言”中“言”同此)
不知所言(说,动词)

17、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于)
受命以来。(表限定)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用)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用来)

18、为
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19、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臣子)
先帝知臣谨慎(自称,我)

20、良
此皆良实(形作名,善良的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贤良)

21、于
还于旧都(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苟全性命于乱世(在)

22、所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的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以所,用这些来)

23、益
有所广益(好处)
至于斟酌损益(兴办,增加)

四、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
臧否:形容词做动词,评论人物好坏。

8、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木(暗指荒凉)
五月:名词作状语,在五月

10、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北上

12、恐托付不效
托付: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忠: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14、志虑忠纯
虑:动词作名词,心思

15、驽钝
驽:劣马 钝:不锋利的刀
形容词作名词,这里指平庸的才能,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

判断句
①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1、此皆良实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②“也”,判断句标志: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间啊。▲

相关成语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求闻达: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陟罚臧否: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赏罚褒贬。▲

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

  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②严明赏罚(赏罚分明);

  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 亲贤远佞)

  3.分析形势:

  ①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创作背景

  蜀汉公元223年(建兴元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以夺取魏的洛阳,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内容理解

  1.《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全文共8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层(第2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第三层(第3-5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亲贤远佞),这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

  第二部分(第6-7段):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第8):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对“已”,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最后十二个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3.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学习时,要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段意概括

一: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广开言路)
二: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赏罚分明)
三:亲贤远佞。
四: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五:追述先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表明自己出师的决心和信心。

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邵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后世影响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分层解析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主见。

  第二部分(6~7段)追忆经历,忠刘氏,兴师北伐表心愿。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评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四句总提当时形势,警策刘禅发愤图强。起笔凝重,定下全篇基调。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四句剖析人心。实际上这是对刘禅委婉而尖锐的规劝,言外之意是刘禅是沾父亲的德泽,自己还没有慑服众人的威望。所以下文就告诫要继承和发扬刘备的作风。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广开言路是修明政治的先决条件,故首先提出。“诚宜”“不宜”,发起一篇告诫之意。
从分析形势入手,首先提出要广开言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严明赏罚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径,故特别强调。诸葛亮提出这点,是因为鉴于汉末皇朝颠覆的教训:懦弱无能的皇帝容易亲信宫中近侍,受他们的牵制,而与朝中执政官员对立,造成互相倾轧的混乱局面,最后导致亡国。据《三国志·蜀书·董允传》记载,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董允常对禅劝谏,黄皓也不敢为非。董允死后,黄皓“操弄威柄,终至覆国”。此虽后事,但刘禅的弱点诸葛亮不会不有所觉察。这里的话是有针对性的。
接着提出要严明赏罚,秉法持正。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为保证出师以后蜀国内政稳定,诸葛亮对人事安排作了周密的考虑,向刘禅推举一批贤能,作为辅佐。
推举宫中贤臣。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举荐可靠的将领,交代营中事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规劝后主吸取历史教训。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列举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任人唯亲的危害。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指出要图复兴,必须亲信忠良。
列举历史经验教训,强调依靠贤臣的重要性。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自述早年志趣。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自叙本志/淡泊名利,志趣过人。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回顾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艰苦历程。自述出身经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谨慎”是对诸葛亮的精确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一语所本。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述说受命以来的辛勤。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说明出师北伐,势在必行,并表明自己效忠蜀汉的赤心。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再次叮咛依靠大臣理好朝政。
说明北伐时机成熟,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誓言。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后朝臣、后主职责分明,再三关照,语重心长。
交代出师后朝政事宜,反复叮咛后主牢记刘备遗训。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结语表明临行前百感交集,无限恋念之情。这本来是套语,但在本文却自然得体,读者竟不觉其为套语。 ▲

名家点评

  南宋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文天祥《正气歌》:“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清丘维屏:“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

简析

  《出师表》是一篇表文。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文章显示出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他披肝沥胆待之,并充满殷切期望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文章既不借助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语言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王孙满对楚子

左丘明左丘明 〔先秦〕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赏析 注释 译文

病梅馆记

龚自珍龚自珍 〔清代〕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赏析 注释 译文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王守仁王守仁 〔明代〕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是常道也,以言其阴阳消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著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辩焉,则谓之《春秋》。是阴阳消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辩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夫是之谓六经。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著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辩焉,所以尊《春秋》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于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

  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岗,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令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之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赏析

【中吕】朝天曲_沛公,大风

薛昂夫薛昂夫 〔元代〕

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

子牙,鬓华,才上非熊卦。争些老死向天涯,只恁垂钩罢。满腹天机,天人齐发,武王任不差。用他,讨罚,一怒安天下。

伍员,报亲,多了鞭君忿。可怜悬首在东门,不见包胥恨。半夜潮声,千年孤愤,钱塘万马奔。骇人,怒魂,何似吹箫韵?

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

邵平,不平,楚汉争秦鼎。将军便去作园丁,软了英雄性。瓜苦瓜甜.秦衰秦盛,青门浪得名。此生,本轻,不是封侯命。

假王,气昂,跨下羞都忘。提牌不过一中郎,漂母曾相饷。蒯彻名言,将军将强。良弓不早藏。未央,法场,险似坛台上。

叔孙,讨论,早定君臣分。礼成文武两班分,舞蹈扬尘顺。拔剑争功,垂绅消忿,方知天子尊。武臣,勇人,也被书生困。

丙吉,宰执,燮理阴阳气。有司不问尔相推,人命关天地。牛喘非时,何须留意?原来养得肥。早知,好吃,杀了供堂食。

子陵,价轻,便入刘郎聘。等闲赢得一虚名,卖了先生姓。百尺丝纶,千年高兴,偶然一足横。帝星,客垦,不料天文应。

董永,卖身,孝感天心顺。谁知织女是天孙,同受为奴困。自有牛郎,佳期将近,书生休认真。本因,孝亲,不是夫妻分。

老莱,戏采,七十年将迈。堂前取水作婴孩,犹欲双亲爱。东倒西歪,佯啼颠拜,虽然称孝哉。上阶,下阶,跌杀休相赖。

董卓,巨饕,为恶天须报。一脐然出万民膏,谁把逃亡照?谋位藏金,贪心无道,谁知没下梢!好教,火烧,难买棺材料。

杜甫,自苦,踏雪寻梅去。吟肩高耸冻来驴,迷却前村路。暖阁红炉,党家门户,玉纤捧绿醑。假如,便俗,也胜穷酸处。

洞宾,道人,未到天仙分。岳阳三醉洞庭春,卖墨无人问。欲斩黄龙,青蛇犹钝,纯阳能几分。养真,炼神,却被仙姑困。

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高山流水淡生涯,心与琴俱化。欲铸钟期,黄金无价,知音人既寡。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

则天,改元,雌鸟长朝殿。昌宗出入二十年,怀义阴功健。四海淫风,满朝窑变,《关雎》无此篇。弄权,妒贤,却听梁公劝。

孟母,丧夫,教子迁离墓。再迁市井厌屠沽,迁傍芹宫住。如此三迁,房钱无数,方成一大儒。问猪,引取,好辩长于喻。

弄玉,度曲,只道吹箫苦。谁知凤只和鸾孤,吹到声圆处。明月台空,萧郎同去,秦王一叹吁。假如,嫁夫,明白人间住。

采鸾,怕寒,甲帐无人伴。文箫连累堕人间,卖韵供烟爨。谁使思凡,尘缘难断,羞还玉女班。紫坛,犯奸,误了朝元限。

禄山,玉环,子母肠难断。何须兵变陷长安,且向宫中乱。赶得三郎,鸾舆逃窜,连云蜀道难。内奸,外反,误却霓裳慢。

老矣,倦矣,消减尽风云气。世情嚼蜡烂如泥,不见真滋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便得来真做的,布衣,袖里,试屈指英雄辈。

好官,也兴阑,早勇退身无患。人生六十便宜闲,十载疏狂限。买两个丫鬟,自拈牙板,一个歌一个弹。醒时节过眼,醉时节破颜,能到此是英雄汉。

赏析

【双调】湘妃怨_春情柳芽笺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春情

柳芽笺小锦云缄,蓬岛书来紫凤衔。梨花院静青灯暗,相思情未减,不由人不瘦的岩岩。尘昏宝鉴,香销玉簪,泪满罗衫。

赏析 注释 译文

玉楼春·春景

宋祁宋祁 〔宋代〕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

牛希济牛希济 〔五代〕

洞庭波浪颭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赏析

莺啼序(吴江长桥)

黄公绍黄公绍 〔宋代〕

银云卷晴缥渺,卧长龙一带。柳丝蘸、几族柔烟,两市帘栋如画。芳草岸、弯环半玉,鳞鳞曲港双流会。看碧天连水,翻成箭样风快。
白露横江,一苇万顷,问灵槎何在。空翠湿衣不胜寒,日华金掌沆瀣。甃花平、绿文衬步,琼田涌出神仙界。黛眉修,依约雾鬟,在秋波外。
阁嘘青蜃,楼啄彩虹,飞盖蹴鳌背。灯火暮,相轮倒影,偷睇别浦,片片归帆,远自天际。舞蛟幽壑,栖鸦古木,有人翦取松江水,忆细鳞巨口鱼堪鲙。波涵笠泽,时见静影浮光,霏阴万貌千态。
蒹葭深处,应有闲鸥,寄语休见怪。倩洗却、香红尘面,买个扁舟,身世飘萍,名利微芥。阑干拍遍,除东曹掾,与天随子是我辈,仅胸中、著得乾坤大。亭前无限惊涛,总把遥吟,月明满载。
赏析 注释 译文

踏莎行·秋入云山

张抡张抡 〔宋代〕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赏析 注释 译文

风流子·出关见桃花

张惠言张惠言 〔清代〕

海风吹瘦骨,单衣冷、四月出榆关。看地尽塞垣,惊沙北走;山侵溟渤,叠障东还。人何在?柳柔摇不定,草短绿应难。一树桃花,向人独笑;颓垣短短,曲水湾湾。
东风知多少?帝城三月暮,芳思都删。不为寻春较远,辜负春阑。念玉容寂寞,更无人处,经他风雨,能几多番?欲附西来驿使,寄与春看。

作者的其它诗文
© 2023 全齐百科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