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注释
从来:向来。
尽:完。
何:什么。
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离恨:离愁别恨。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以从真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以从真”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真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以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以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以破”,后两句是以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以自此改名为”柳”的诗句真。”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以”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以任他离恨一条条”。以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以情难尽”三字。由于以情难尽”,所以要改掉以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以”柳桥”也是由于以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以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在公元854年,雍陶被任命为简州刺史。简州城外有座被称为“情尽桥”的地方,常用于人们送迎客人。一个春天,当雍陶送别客人,来到情尽桥时,他对这个名字产生了疑惑,并进行了询问。在了解后,他结合自己送别的心情以及历来折柳送别的习俗,提议将其改名为“折柳桥”。为此,他还创作了一首诗,用以送给朋友,表达了对离别的朋友深深的依依不舍之情。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