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士谔

羊士谔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思想追求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籍贯考证

  河南洛阳是羊氏一处世居地。曹魏、西晋及北魏均于洛阳建都,羊氏出仕者皆尝居此。晋初羊祜更赐葬地于洛阳。由是之故,一部分羊姓子孙遂定居于此城。据《羊祉墓志》记载:北魏羊氏居宅建于洛阳城之徽文里。隋代羊玮、羊本等人卒后都归葬洛阳,说明当时羊族已多视洛阳为故乡。唐代诗人羊士谔,虽题署乡贯为“泰山”,但实居洛阳,他尝作有《过三乡望女几山早岁有卜筑之志》诗,其欲卜居之女几山,即去洛阳不远(今属河南宜阳)。根据江苏淮安《羊宗史志》的记载:洛阳羊氏的世居在“洛阳县东安乐乡”,淮安羊氏便系出于洛阳。除了汝、洛两支,南阳(今河南南阳)羊姓也颇有声名。

评价

  擅长委婉含蓄地表达女子情怀,如献衷心: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如此间景间情,曲曲折折、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惜春怨别的内心感受。重视歌词的形式,也重视歌词的内容,只是他认为,曲子词主要是为上层社会游乐歌唱用资羽盖之欢的,词是艳曲,而文人词又不同于民间词。这种主张有进步意义,也有局限,但它却代表着部分词人的看法,他们的创作实践也与此基本一致。
作者《羊士谔》的诗文
赏析

初移琪树

羊士谔羊士谔 〔唐代〕

爱此丘中物,烟霜尽日看。无穷碧云意,更助绿窗寒。
赏析

郡中端居,有怀袁州王员外使君

羊士谔羊士谔 〔唐代〕

忆作同门友,承明奉直庐。禁闱人自异,休浣迹非疏。
珥笔金华殿,三朝玉玺书。恩光荣侍从,文彩应符徐。
青眼真知我,玄谈愧起予。兰卮招促膝,松砌引长裾。
丽日流莺早,凉天坠露初。前山临紫阁,曲水眺红蕖。
谁为音尘旷,俄惊岁月除。风波移故辙,符守忽离居。
济物阴功在,分忧盛业馀。弱翁方大用,延首迟双鱼。
赏析

寄黔府窦中丞

羊士谔羊士谔 〔唐代〕

汉臣旌节贵,万里护牂牁。夏月天无暑,秋风水不波。
朝衣蟠艾绶,戎幕偃雕戈。满岁归龙阙,良哉伫作歌。
赏析

永宁里小园与沈校书接近,怅然题寄

羊士谔羊士谔 〔唐代〕

故里心期奈别何,手移芳树忆庭柯。
东皋黍熟君应醉,梨叶初红白露多。
赏析

羊士谔羊士谔 〔唐代〕

风泉留古韵,笙磬想遗音。
桂朽有遗馥,莺飞安可待。
尘沙蔼如雾,长波惊飙度。雁起汀洲寒,马嘶高城暮。
银釭倦秋馆,绮瑟瞻永路。重有携手期,清光倚玉树。
(以上见张为《主客图》)。
赏析

夜听琵琶三首

羊士谔羊士谔 〔唐代〕

掩抑危弦咽又通,朔云边月想朦胧。
当时谁佩将军印,长使蛾眉怨不穷。
一曲徘徊星汉稀,夜兰幽怨重依依。
忽似摐金来上马,南枝栖鸟尽惊飞。
破拨声繁恨已长,低鬟敛黛更摧藏。
潺湲陇水听难尽,并觉风沙绕杏梁。
赏析

赴资阳经嶓冢山(汉水所出,元和三年已授此官)

羊士谔羊士谔 〔唐代〕

宁辞旧路驾朱轓,重使疲人感汉恩。
今日鸣驺到嶓峡,还胜博望至河源。
赏析

都城从事萧员外寄海梨花诗,尽绮丽至惠然远及

羊士谔羊士谔 〔唐代〕

珠履行台拥附蝉,外郎高步似神仙。陈词今见唐风盛,
从事遥瞻卫国贤。掷地好词凌彩笔,浣花春水腻鱼笺。
东山芳意须同赏,子看囊盛几日传。
赏析

山寺题壁

羊士谔羊士谔 〔唐代〕

物外真何事,幽廊步不穷。一灯心法在,三世影堂空。
山果青苔上,寒蝉落叶中。归来还闭阁,棠树几秋风。

题郡南山光福寺,寺即严黄门所置,时自给事

羊士谔羊士谔 〔唐代〕

传闻黄阁守,兹地赋长沙。少壮称时杰,功名惜岁华。
岩廊初建刹,宾从亟鸣笳。玉帐空严道,甘棠见野花。
碑残犹堕泪,城古自归鸦。籍籍清风在,怀人谅不遐。
© 2023 全齐百科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